娄星区作协论坛
娄星区作协论坛
娄星区作协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娄星区作协论坛

湖南娄底市娄星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专区,作家交流园地
 
首页首页  相册相册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索搜索  注册注册  登录  

 

 [娄商文化征文] 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作者:俞姿 8月25日稿件

向下 
作者留言
caijinlong

caijinlong


帖子数 : 75
注册日期 : 12-11-25

[娄商文化征文]  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作者:俞姿    8月25日稿件 Empty
帖子主题: [娄商文化征文] 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作者:俞姿 8月25日稿件   [娄商文化征文]  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作者:俞姿    8月25日稿件 Empty2013-09-01, 11:24

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作者:俞姿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娄底古镇商市的文化选择与发展。论述分四个方面:一、以商兴市,二、文胆商魂,三、以德修市,四、实业强国。结论归结在:爱国惠民“上。

关键字:灰箕铺、楼底、娄商文化、爱国惠民




一般地说,一座城市的兴起:首先要有地利之便,即水陆交通口岸,物流集散地;其次,须有人和之气,即商人云集,买卖交易兴隆,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再又,需要天时相助,即时代背景,大气候的推动。从大处看,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形成是如此。从小处看,千年古镇娄底及一些小城镇的兴起,也与这些要素有关。有点区别的是:娄底地名的命名与商业文化的关系更直观,更密切一些。可以说“楼底市”是商市文化的产物。
一、以商兴市
据《娄底市志》记载:“北宋熙宁六年(1073),灰箕铺(今市区清潭)形成集市,初具规模,始称‘楼底市’”①。这一记载中的灰箕铺,是一种农耕社会自然状态的地名。从灰箕铺的“铺”字来看,1073年前,这里是有商铺的,只是规模小了些,还称不上“市”。离灰箕铺不远,有“北宋乾德二年(964)修建的天王寺②。天王寺占地9800平方米,有佛殿4座,僧侣百余人”,可见天王寺当年规模不小。离灰箕铺上游三里处,有唐永徽年间(650)修建的云隐寺③,(今娄底老街茶亭子)。云隐寺为娄底修建时间最早的寺院。灰箕铺旁边有清潭古渡码头,来往的船只在这儿停靠,船上的货物在这儿装卸,交易的商贾在这里云集。灰箕铺为了适应商业运输、商品交易、商贾驻足、宗教寺院、以及当地百姓生存的需要,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形成了规模不小的集市。于是“楼底市”就象打商业广告一样,进入史册④。
其次,由灰箕铺更名为楼底市,又是一种商业文化品位上的提升。灰箕铺这名字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显得不干不净,招不了商,揽不了财,听着说着都有点让人不舒服,得改一个兴商利市的名字才行。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当地老人回忆:当年灰箕铺的铺房一般是两层楼房。“楼下经商,楼上安家”是当时民居的普遍模式。那时的娄底人现实纯朴得很,他们既看重楼下,那是他们生活的来源;也看重楼上,那是全家人的棲栖之所。于是他们干脆上下兼顾,把灰箕铺改名为楼底市。
无商不市,以商兴市,千年前楼底市的兴起,可以说是个很直观的例证。笔者查过娄底五县市区的史志,从灰箕铺到楼底市的变迁,是娄底商业文化中,年代最早、地点最为准确的历史记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包括楼底市在内的许多地方集市,发展迟缓,内力不足,很难抵御天灾人祸的困扰。
南宋淳祐十年(1250),位于清潭灰箕铺的楼底市,因地势较低,春夏汛期常遭水淹。汛期来临时,集市四面一片汪洋。莫说楼下经商不成,楼上安家也岌岌可危。为了保全集市,人们只好将其搬迁到上游花山崙下竹山坡,即如今的娄底老街。此处地势较高,水面较宽,水流比较平稳。搬到竹山坡上的娄底老街依旧保留楼下经商、楼上安家的民居模式。“楼底”二字到清乾隆年间才改名为娄底。直到今天,在市区高楼大厦、节鳞次比的现代化建筑群里,依然能见到其千年前的身影。
集市名称的变更与地理位置上的挪移,实际上都是一种以自身发展为最高利益的商业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不是即兴的、断然的突变,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必然达成的商业文化共识。
二、文胆商魂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建筑、历史人物、作政治图解、社会图解、宗教图解的多,而作经济文化图解、商业文化图解的少。其实,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任何一个人在商品交换之中无不以实现最大利益化为目标,处于商业经济运作之中。作为社会的人,人人都摆脱不了商业文化的浸染与熏陶。
楼底市迁到竹山坡上之后,解除了水患之忧,古镇商民该好好经营他们赖以生存的商市了。他们在古镇东街头建起了望湘门,在古镇西街头建起了观化门。这是古镇两座标志性建筑。望湘门有东望湘乡、湘潭、宁乡的内涵;观化门有西望新化、安化的意味。两扇门在时时提醒古镇商人,不要独居一隅,作井底之蛙。而要放开眼界,把握商情,经商不分远近,生意不管大小,来者相迎,去者相送,立足本土,吐呐四方。望湘门与观化门象征着古镇商市的开放意识与乡土情怀。
在望湘门与观化门之间,是一条近千米的街市。街市两旁是排列整齐的近两百家的店铺门面。其中有旅店茶楼、饭铺酒馆,有油坊、印染坊、南北杂货店,有缝纫店,五金店、打铁铺、有米市、菜市、茶叶坊……,还有沿河的七个古运码头,商铺中间夹着一条青石板街。这与草创时期处在灰箕铺的楼底商市相比,可说是鸟枪换炮,大有长进了。望湘门、观化门,晚上把门一关,守护着整条老街,防匪防盗,让忙碌了一整天的商户们安然入睡。清晨,把门一开,迎接四方商客谈商论价,运进搬出。望湘门、观化门的文化象征与实际功效可见一斑。
尽管这样还很不够。今天,从望湘门到观化门依次将老街划为七个居民小组。有趣的是古时人们将现时的居民小组,称之为总,也分七个总。据1934年《娄底老街示意图》⑤来看,老街依次分为聚庆总、中庸总、中和总、人和总、三才总、文星总、泰山总。透过这些总名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镕铸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绽放着娄商文化本体的瑰丽光芒。你看,一进望湘门便是聚庆总,旧友新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赢利是喜,亏本总结经验也是喜,有团聚喜庆、共叙商道、共谋大业的味道。过了聚庆总,接着便是中庸总、中和总、人和总。个中意味,讲究中庸、不走极端、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以和兴市,追求古镇商市的公平公正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接着便到了三才总,天才、地才、人才全部蕴涵在一个小小的总名之中,再好的商埠街市,也得靠天时、地利、人和来支撑,靠人才来展现。随后是文星总,别看老街以经商为主,对文化、对人才却特别地看重。古镇商民集资义捐修建了连璧书院、族学、义学,以培养人材。古镇商民还集资修建了惜字塔,也就是文星塔,文星菩萨是文化与人才的守护神,也就有了文星总。七个总名中最后一个排列的是泰山总。泰山总,别有一番寓意,和谐相处,社会安宁,稳如泰山,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基本保障。看看中国历史,任何一次大的战争、大的动乱、大的自然灾害,首先遭殃的不是商品流通市场?耗尽的不是历代积累的财富?贬损的不是商业文化的道统?
以文传市,顾名思义是通过文化口头传承把商市的美名传递四方。它象一笔无脚飞天涯的无形资产,吸引着八方的商客,警醒着从业者必须遵循商业道德,凝聚着民众自觉维护商业文化的道统。商业文化所显示的力量,不单是商业、更关乎政治、社会、民生……
三、以德修市
古镇的商业文化,在历史各个不同时期曾出现过三个不同层次的代表人物。
南宋淳祐十年(1250),娄底出了个叫贺德英的神童。他三次殿试,均得第一。宋理宗赠联赞他“京阙人家惊天地,湖南童子破天荒⑥”,并赐金花、锦绣。贺德英暴得大名,名倾朝野,家喻户晓。贺德英的出名实在是一种商品交易、生意往来的翻版,他的父亲因牵涉到一桩官司,被关押在县衙里。年仅12岁的贺德英竟向县官提出“考试以赎父罪。”考试结果是贺德英赢了,他父亲获得了自由;县官也赢了,他获得了向朝廷举荐神童的机会,贺德英开创了用孝道、学识、才华与权力、法律、刑罚交易的先例。也是意识形态超越物资财富的一个先例。当年,娄底若没有较为浓郁的商业气息,小小的贺德英怎么会别出心裁地想出这么个鬼主意。商品物质交换的方法,用到坐而论道的宏大世界里,同样发挥作用。古镇商业文化的等级之分,不言而语,大道可通。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个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创造财富、积聚财富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时,一般都不言赚了多少银子,开了多少店铺,身价多少。这时,他们的财富从有形走向无形,有形便有度,无形则无价,走向了人生境界、道德高峰。走向了慈善大爱,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无形之中贺德英走了一小步,就留下了千古美名。
这里要讲的第二位是清末杨昌浚(娄底西阳庞家台人)⑦。他的学问不错,诗文在湘军将领中是写得最好的。他带兵打仗乏善可陈,没建立过显赫的军功。他的强项、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谋划,在于计算,在于“抓经济”。这在他晋升至清代一品大员,加封太子太保的宦海仕途中,可得到印证。
他从一介布衣进入湘军左宗棠帐中当“军需部长”,专管粮草器械、部队供给开始,一路升为领县知衔、衢州知府、浙江储运道、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他在浙江主政七年,积极配合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采取救贫起敝、劝勤惩惰、废弛海禁,鼓励农工商渔,恢复商市,重整经济的一系列措施,使遭太平军损毁的浙江经济恢复了元气。他在任陕甘总督时,重整陕甘经济商市,又借助以沈三万为首的浙江财团的力量,为左宗棠平息新疆柏尔古叛乱,提供了军需物资与后勤保障。他任漕运总督两年,疏浚航道,打击海盗,确保航运畅通,使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起死回生。他任闽浙总督、福建巡抚时,保证了抗法保台的兵援物资供给他。设法拆资八十万两白银,满足了台湾建省的所需资金。杨昌浚在重振经济、振兴商市、保证供给的作为,可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高度,也在中国工商文化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为此,他的生平事迹进入《清史稿》,也为娄底地方史志所记载。应该说,杨昌浚精于谋划的经济头脑,商市抓手,与娄底这片沃土上商业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用现今学术界的划分方法,杨昌浚可称为身处高位的上层精英,而娄底古镇还有一位被***誉为“国之贤母”的草根代表——姜母刘太夫人⑧。她八岁当童养媳,嫁到船上与公婆丈夫四处飘泊15年。22岁上岸在娄底老街蒸酒打豆腐15年。然后开姜万盛南货店,直到解放时逝世。她的一生靠船运劳作、靠小作坊、小商户的小本微利维持一个三十来口人的大家庭的生活。她培养出一位共和国将军姜齐贤(七儿),后为农垦部副部长,一位北伐军英雄姜志达(四儿)。两位在湘潭、武汉货庄的座庄人(大儿、五儿)。尽管小本微利,家境艰难,她仍坚持“宁吃钱亏,不吃理亏”的经商原则。她有三个三不卖,一是细料精工制作出的豆腐有三不卖:豆腐不香不卖,不纯不卖,不鲜不卖;她精心酿制的米酒有三不卖:米酒不纯不卖,不酽不卖,色成不对不卖;她开的南货店里有三不卖:假冒伪劣货物不卖,过期的食品不卖,粗制滥造的南货用品不卖。她宁可承受经济损失,也不将不合格的用品推向市场。“宁吃钱亏,不吃理亏”,是旧时古镇小商小贩们坚守的商业道德底线。姜母坚守的经商之道是古镇两百余家工商业户的典型代表。正是这种良好的经商环境,细水长流的微利心态,使得古镇商市持续千年。纵使在物价飞涨,经济萧条,商市糜顿时也不曾受到大的冲击而纷纷倒闭。
古镇历史上出现的与商业文化有关的三位代表人物,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娄底商业文化的历史巨幅长卷。这种商业文化规范的优良传统,给后世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实业强市
今天,我们常说文化强市,其中当然有商业文化成份。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工商实业的支撑,没有商业文化的托底,文化强国、文化强市往往是一句空话。
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领军兴起洋务运动,“天竟物择,适者生存”也好,“师夷长技以制夷”也罢,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实业救国、工商惠民的道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娄底古镇到民国时期已接通了电灯,使用上了电话,修筑了公路,有了造船厂、航运码头、五金厂、铁业社、锅炉厂等一些私营企业,萌生出了实业强国、工商惠民的苗头。但总的来说,仍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产物。直到解放后,在中国***的领导下,这一现象才大为改观。
一九五八年,大型企业涟源钢铁厂在娄底建成;湘黔铁路、娄邵铁路通车,娄底火车站成为中心枢扭站;涟邵矿务局、省煤机厂、省煤炭一处、省地质468队、恩口煤矿、洪山殿煤矿、斗笠山煤矿及中央、省、地属仓库在娄底及周边建立,为娄底古镇突破小农经济的范畴,走上实业兴市、工商惠民的道路,奠定厚实的基础。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没有这些厚实的基础,这方地域上的两次建市,地区行署都不会选址娄底。实业兴市,工商惠民是娄底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工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洛湛铁路、娄益铁路、沪昆高铁、上瑞高速,娄新高速的开通,使娄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宝新区相继建立。三一重工、大汉集团、安石集团、九龙集团、清泉集团等上千家大、中、小型工商企业在娄底长足的发展。市内有上万家个体工商户在红红火火地经商,市所有200多位富商在国内外投资兴业,资产达200多个亿,涉及的项目达72个。有这么宏大、厚实、多元的工商实业基础,娄底没有像美国底特律因单一经济破灭而宣布破产那样的后顾之忧,只有大发展,大繁荣,大美景,大惠民的宏伟蓝图实干精神与坚强信念。
上述将娄底古镇商业文化的发展粗略地勾勒了千年,表面上把古镇的商业文化,同现时的娄底新城的商业文化相比较,小巫见大巫,没有可比性。但细细一分析,在内涵丰富、五彩斑斓的现代商业文化中,依旧能检索发现传统商业文化的遗传基因。如古镇商市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如在贺德英身上体现的意识形态高于商业利益;如在杨昌浚身上体现的商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之贤母”身上体现的“宁吃钱亏,不吃理亏”。所有这些上升到一定高度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爱国惠民。纵观娄底现代工商企业文化,除了在现有条件下对传统商业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完善外,谁也没有超出“爱国惠民”这一传统工商文化理念的范畴。

2013年8月26日

注释:①②③④史料来源《娄底市志●大事记》
⑤史料来源《娄底市志●插页》
⑥⑦⑧史料来源《娄底市志●人物传记》

作者:俞姿,工作单位:娄底市博物馆
返回页首 向下
 
[娄商文化征文] 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作者:俞姿 8月25日稿件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娄星区作协论坛 :: 专题创作征文大赛 :: 专题创作征文大赛-
转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