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江华
寒冬腊月,细雨纷飞,寒气袭人,我与女婿造访了雨雾迷蒙的长沙铜官窑。
铜官窑位于长沙望城县湘江东岸铜官镇,从长沙市汽车北站乘汽车到铜官镇需一个多小时。首先我们游览了“铜官国际陶艺村”,它是利用一栋旧厂房升级改造的陶艺广场。广场上大方格矮墙上有序地摆放了直径约一米的黄灰陶缸,方格地面也规则的埋了大半截同样的陶缸,上下陶缸错落有致,相互呼应,颇有气势和韵味。印象最深的是陶艺村的陶瓷艺馆大门和门楣,用方架造型,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仿古陶瓷碎片,仿佛似历史老人在无言诉说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前后历经了200多年,距今达1000多年的兴衰尘封的不平常的历史。其创意别出心裁,独具艺术魅力,颇具艺术震撼力。墙上的窗户是用青砖砌成的菱形格子,斜格里摆放着陶壶瓶之类的小陶艺品,构思颇具匠心。由于是春节期间,无人上班,我们只能在广场匆匆游览,但大师们创意手法,可见一斑。
然后我俩顶着冷冽的寒风细雨,沿着湘江大道去陶艺街淘宝。铜官镇段湘江水域宽阔,烟雾蒙蒙,大大小小的船只停泊在水雾深处。据史记载,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以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和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瓷,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瓷异军突起,被称为中国瓷业史上的里程碑,陶瓷行业呈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地不畅,海上运输渐渐兴起。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独特的水路优势,为铜官窑瓷器大量外运创造了优越条件。由此开辟了一条经由湘江、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并将异域文化元素融入铜官窑瓷器。眺望宽阔迷茫的湘江,遥感当年窑厂火焰熊熊,湘水帆船。整装待发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怪不得英语“中国”的原义就是意指“瓷器”。
陶艺街是近年建造的一条仿明清建筑,入街口有一座牌楼,房屋建筑为灰墙青瓦马头墙和木板铺门,黑底金字招牌和陶艺灯笼相映成趣。街内约有近百家店铺,可惜是春节期间,只有十多家陶艺店营业,游人也不多。我们去几家营业的陶瓷店游览。街中有家刘老板开的陶瓷店,有二间铺面,经营上百个仿古陶瓷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美观。一类是生活器具类,既有建筑陶瓷琉璃制品、釉面砖,还有日用陶瓷缸、钵、盘、砂锅、壶、瓶、杯、碗、碟、砚、盂、坛、熏炉、脉枕等,新颖别致,大方实用;二类是人物、动物等造型玩具,如武夫、寿星、十八罗汉、仕女、十二生肖等,造型富有变化,表情传神,栩栩如生;三类是植物花卉类、瓜果蔬菜等,极富个性,装饰性较强,展示了古代匠人的艺术才华和聪明才智。交谈中我们得知刘老板是陶瓷界的内行,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厂。旁边还有一间陶艺制作坊,平时还带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实习和制作陶艺。他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半成品“作品”,刘老板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铜官窑陶瓷艺术的特点。
首先是品种丰富,适应性强。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石渚窑区发现的器物做初步调查,器物和捏塑形象的种类就达225种之多;其次,在彩绘装饰上大胆创新,釉下彩绘装饰是长沙铜官窑富有历史意义的创举;再次是在瓷器上题写诗词、谚语、联句、警语等,反映了当时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语言淳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铜官窑的又一创造。
在刘老板的推介下,我俩选了一个带方格花的仿古陶罐和一个小装饰瓶,满载而归。回程途中,风雨更大了,雨水将中巴车的玻璃淋得迷迷蒙蒙,隔窗望着逝去的民房屋前屋后摆放的各种陶缸,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似一幅破碎的历史镜头,不时映入我的脑海,耐人寻味。
肖江华
2014年元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