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作协论坛
娄星区作协论坛
娄星区作协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娄星区作协论坛

湖南娄底市娄星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专区,作家交流园地
 
首页首页  相册相册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索搜索  注册注册  登录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向下 
2 posters
作者留言
鸿哥




帖子数 : 7
注册日期 : 13-06-25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Empty2013-08-22, 16:43

建议补充:
1、注明摘录、关键词
2、注明相关史籍、典故的出处
3、参考书目
返回页首 向下
胡志英




帖子数 : 3
注册日期 : 12-12-10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Empty
帖子主题: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Empty2013-08-21, 18:58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文/胡志英(省作协会员、娄星区民盟盟员)

摘要:娄商文化蕴含丰富,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娄底境内的千年古镇则是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对娄底境内的千年古镇的实地走访和对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的查阅,本文对古镇的历史溯源,文化背景,地理构造等众多要素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从而能以独特的视角探索挖掘娄商文化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娄底 古镇 商业文化

2010年11月,在娄底市首届娄商大会上,正式推出了“娄商文化”概念。娄商文化的存在其实是由来已久的。娄底一带原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相传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集团,出自五帝中的颛顼,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前几年,我走访了娄底境内比较有名的一些古镇,这些古镇可以说是娄商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首先去的是涟源的蓝田。史载蓝田之名源于宋,四周环水,不到近处不见城。因山林郁蔽,土壤深厚肥沃,宋代土壤学家张南轩考察至此,谓“地宜蓝”,故名蓝田。
说到蓝田,不能不说其“小南京”美名的由来。蓝田地居邵阳、湘乡、安化、新化四县交界处,位于涟水上游,涟水支流蓝田河、升平河从镇内流过,有舟辑之利,自古就是湘中南部山区物资集散地。早在明代已形成商业小镇,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安化知县来这里,曾题有“采蓝欣得地,种玉在蓝田”的佳句。到清代中叶,随着山区经济开发,大量木材、楠竹、土纸、茶叶、松脂、棕片、毛皮等山货在这里集中采运,客商云集,每月有上千艘木帆船出进镇内。蓝田河、升平河两岸,楼阁拔地而起,两岸兴建码头十多个,河上修建了十数座桥梁,来往行人车水马龙,小桥流水,热闹非常。据清嘉庆《安化县志》记载:蓝田溪环缓带,岫列绵屏,两岸闾阁扑地,楼阁凌霄,客商骚人,往来云集,故有“小南京”之称。
光绪年间,新化锡矿山锑矿大量采掘,产品多经蓝田水运出境,矿山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大都由蓝田中转,往返蓝田至锡矿山的脚夫、商客每日不下于千人。使这个山区集镇更加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蓝田有利驻守的地形,加之物资资源较为丰富。汉口、长沙等地的一些工商户陆续迁来蓝田经营,长沙等地迁入的中学即达17家之多,还新办了国立师范学院。镇内人口陡增至5万多人,工商户达1600多家。纺织、面粉加工、发电、印刷、皮革等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抗日前线急需的棉布、棉纱、棉花加工业尤为兴盛,整个蓝田,“机抒之声终日不绝于耳”。蓝田一时成为人民关注的湖南抗日后方名镇,“小南京”的美名不胫而走,传遍国内。
涟源的杨市镇自古就是经商的黄金之地。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这里就是汉代连道故城所在地。明毅宗崇祯八年(1653),赣籍人氏周商臣在杨家滩开设了第一家商店——周宏发国药铺。明末清初,商店增多,在周宏发药铺两端形成了一条东西向街道,人称“老街”。康熙至道光年间,在老街南面及涟水北岸之间又修了一条东西向的街道,称为“新街”。新老街道之间有两条南北向的横街相连,称为“横街”。清代至民国初年,古镇商业贸易发达。抗日战争时期,空前繁荣,人们把这景象同南岳山的香火旺盛相媲美,流传着两句话: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商品繁多,行业齐全,有丝绸棉布、南货日杂、粮油、酿酒豆腐、理发照相、纺纱织布、染坊、制秤、肉食水产、医药、文书等行业,且成立了行会、帮会、同乡会等民间商业团体。周宝源、汇丰长、周人益的绸布庄,曾丰泰、振昌和的南货日杂店,周宏发、宝珍堂的国药铺,德兴顺、肖甲丰的织染坊,裕成隆、多益盛的鞭炮店,大同、锦泰书屋,德泰祥、天发庆豆腐等都是百年老店。
走进新化文田半边街,如同走进历史的胡同。
  从孟公亭至贻芳院,全长850米,其中两面有商铺的150米,呈S状,南北向,现依然保存较为完整,特色是街道与商铺连为一体:开边为街亭,街宽约3米,一间连一间组成几百米长廊,上有屋面,盖小青瓦,外面廊柱之间,有木梁相连,作有护栏和长板凳,供过往客商歇息;街之内侧则为铺面,每个铺面设有一米多高的货架,内有货柜陈列商品。店主人亦以店铺为家,生活起居均在店铺里。
  文田古称茅田,是新化县城通往溆浦、隆回的必经地之一,又是新化的大粮仓,解放时划成份,茅田田凼不足一平方公里土地,即有地主富农80余户。住在这里的居民回忆,茅田老街原有店铺78个,据不完全统计,有酒店10家,旅馆4家,米行3家,水碾屋3个,屠桌13个,绸缎铺2家,织布行2家,缝纫店3家,染坊1家,药铺2家,盐行2家,理发店1个,铁匠铺1家。
商铺的繁华早已远去,如今寥落车马无。楼顶几盏破旧的红灯笼映入眼帘,厚厚的灰尘只能让人依稀辨认出曾经的大红大紫,探询主人,也不清楚究竟悬挂于何朝何代。
时光的车轮辗过,留下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太阳下泛着微光,折射出文田的兴衰,人们的喜乐哀愁。很少有人知道用什么去衡量历史的长度,但在文田,从这里黯淡破败的青砖灰瓦,从这里蔓延着青苔的墙角,从这里斑驳剥落的木板,我看到了数百年的日升月落,数百年的风雨雪霜。
  跨过那条冬阳下波光粼粼的洋溪河,我们就到了新化洋溪老街。
  依然是青石板,依然是屋檐下穿着青布对襟衣裳的老太太在打着瞌睡,依然是半边街柜台旁妇女们在嘻嘻哈哈纳着鞋底,依然是铁匠铺抡大锤的汉子在叮叮噹噹敲着时光……恍惚之中,我们似乎回到明清年间。
 “莫把洋溪不当街”。延绵二十余里的街道街街相通、巷巷相连。街上店铺林立、商品满柜。道中车马相逐,陆上商队往来不绝。洋溪河上,渔舟委浪、谣咏相和,商船竞渡、水运繁华。洋溪人生产的纸张 、漆制木器、青花瓷、白地布、玉兰片行销全国。四方商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洋溪,产销两旺,“72条石巷子”、“三股溪水向上流”、“功澄寺烟火不绝”、“福迎堂美景如画”、“三瑞堂瑞气常存”等传闻,至今流传不衰。
  洋溪丘壑纵横、山高水险,地理位置并不见得优越,为何繁荣经久不衰呢?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在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任职,官至太仆寺少卿的清廉官吏邹延望辞官归里捐出俸银,会集乡贤(罗可锦、彭世亮等)、筑坝凿渠(广济坝、广济渠)、兴修水利、兴教办学(三乡社学、宅南义学)。此一义举,既奠定了洋溪“天下大旱,此地有收(有水利保障);天下大难,此处无忧(四周有高山为屏)”的富邦根基,又开了洋溪社学义学之先河。因其兴校重教,而使洋溪民智大开,自此人才辈出,登科第者络绎不绝。1762年,又有邹世溢、袁载常、陈律言等贤士接过了义捐兴教的接力棒,发起成立了文昌课社,会文讲学,修起了砖石结构的回澜阁,并将各地显达捐献的良田办起了学田庄,修起了学田仓,其所收租谷和银粮用于办学督课,重奖学有所成的优秀生员。这一举措,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洋溪学子发奋攻书,中举登科。
  入仕之人,视野开阔,回馈故里,旁征博引,给洋溪带来新的理念。民国时期,新学兴起,具有优良传统的文昌阁,引来了教育教学的金凤凰。1924年,罗元昆、邹曼支等名师共议将学校更名为敦信学堂,因连续十多年包揽全县前十名而赢得了“敦信之光”的美誉。
 以勤俭为立家之本的洋溪先民大多兼具能工能商的良好素质,既会农工技术、又懂商业行情,故能左右逢源。苍溪、麻罗、双源等地先民多会造纸,纸厂遍布山区的各个村落,年产万担的纸业大亨不乏其人,其货或陆运或水运、源源不绝地运销全国各地。洋溪的瓷器生产,上接水东曾家垣,下至文昌阁,延绵数里,产品运销东南亚各国,洋溪白地白井一带的先民,家家户户拥有织机、纺车,以纺纱织布,办织染行而著称,有些织染能人,既是作坊主,又是运销商人。亦工亦商,富及一方。洋溪人精通玉兰片生产工艺,包揽全国的玉兰片生产和生意达数百年之久,被称为南参的玉兰片冬片尖宝,久负盛名。
古镇无言,诉说着娄底的耕读文化、血性精神,人要“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闯江湖要“不怕亏,不怕死”,做生意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致富了要“饮水思源,回报桑梓”……
娄底这片热土培育滋润了一代代英才,有三国名相蒋琬、清末中兴重臣曾国藩、近代爱国外交家曾纪泽、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妇女运动领袖蔡畅、无产阶级教育家成仿吾、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等名人载入史册。
娄底,不仅是湘军的摇篮,革命家的故乡。与湘军、革命先驱的血性精神一脉相承的娄商,也不甘人后。
娄商的成长,与十大商帮之一——浙江龙游商帮相似。当年,晋商、徽商商场争霸,浙江龙游商帮却在此时悄然兴起。出偏僻之地,无官家宗族支持,而能自立,龙游商帮全赖其开放的心态、新潮的观念。龙游商帮注重实业,不排斥与外地商帮同台唱戏,且相互吸收共图发展。
  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在百年之后也成就了娄商。
娄底处于湘中内陆,群山环抱,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相对封闭,但这些并没有阻滞娄商寻找发展的思路与出路,反而激发了娄商敢作敢为的闯劲。早在清朝乱世,娄底商人就胸怀天下,敢于走出湖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生意做到了五湖四海。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从涟源茅塘农军闯市场,到新化洋溪农民走天下,娄底商人不畏惧于创业艰难、不困囿于固有思维,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和政策机遇,借机发展、借力壮大、借势而为,抱团共进,形成了在全国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
   千年古镇积淀的深厚商业根基,让娄底的商界屡创传奇。从清代名满湖湘的茶商巨子刘麟郊、朱紫桂,到跻身胡润百富榜的中国首富梁稳根;从爱国爱乡、敢闯敢干的慈善大家彭立珊,到追求卓越、勇于致胜的商界名流周建和、曾光安、肖自江等……娄商的崛起,让世人把目光一再投向娄底这个湘中小城。
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传承着那一份精气神的娄商,正浓墨重彩,以大手笔写意娄底,做千秋文章!

参考书目:
1. 李藻华.《杨市古镇史海拾珠》
2. 《新化县志》


胡志英,娄底四中,手机:18973860759,QQ:104698754


由胡志英于2013-08-23, 09:42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返回页首 向下
 
【通成杯娄商文化征文】 娄底千年古镇诉说的商业文化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娄星区作协论坛 :: 专题创作征文大赛 :: 专题创作征文大赛-
转跳到: